经络的调节作用
经络能运行0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实验证明,针0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l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shen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翘脉和阴翘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足三阳经腿外侧、与足三阴经对称的位置,均匀分布的三条线是足三阳经,它们分别是胃经、胆经和膀胱经。
经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浮络是循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zui细小的络脉。它们主要是加强各部联系和网络经脉不及的部分。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其循行起于鼻外侧的迎香穴(鼻唇沟止于鼻翼处),往上走到鼻根部,再沿承泣穴(眼睛下缘落泪处)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穴(唇下凹处)。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经络调理培训网课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于2024/12/29 10:18:55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uhan.mf1288.com/zyys100-282980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