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什么是阳经,什么是阴经
中医中将经络中内属于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紧密的经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阳经,解剖结构名。又称阳脉。
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紧密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络于腑相对应的脏。阳经在四肢的表面,阴经在四肢的阴面。日常保健以敲阳经为主。阴经,解剖结构名。又称阴脉。指经脉之中属阴者。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
经络:指导疾病的治0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0疗。特别是对针灸、和药0物治0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0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药0物治0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0疗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0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0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0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0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0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0活、白0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0疗作用。除了外邪引起的红l、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0部,联络各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边,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踝)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细微络脉称为“浮络”。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额,上方连属目外眦。还有一条支筋从颌部分出,上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不暇接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按摩培训学校的湖北中医药大学于2025/2/20 8:40:40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uhan.mf1288.com/zyys100-284235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