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通俗来讲,就是把鱼类进行“集中圈养”,也就是把大水面的养殖鱼类放在2%面积的水体中集中养殖。这样便于饲养管理和收集处理鱼的粪便和残留的饵料等污染物,“鱼群”在圈养的水槽中不断运动,线条美、身体棒,品质好,价钱更高。
系统运行原理:
该系统由养殖通道、气提推水设备、底增氧设备、集污设备、水质监控系统、水处理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草鱼、鳜鱼、鮰鱼、鲈鱼集中养殖,残饵、粪便集中收集、处理后,用于浇灌稻田。集约化“渔稻联作”水产养殖模式,具有养殖产量高、水稻品质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效果。每条养殖通道长22米,宽5米,深2.5米,可建造水泥结构,也可用玻璃钢材料。鱼就集中放养在养殖通道中,气提推水设备安置在通道的进水端,推动水体向通道另一端流动,同时为水体增氧。周:我在昨天的分论坛上将该项技术总结为“八型模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养殖集约型、操作便易型、生产可控型、产品安全型、效益倍增型。由于水体在不断循环中供氧充足,通道内养殖密度可达300公斤/立方。
通道的尾端设置集污区,鱼类的排泄物以及剩余饵料随水流冲到集污区,由集污设备抽送到水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以及鱼菜共生系统净化以后,再排入大塘内使用。如此往复循环,可始终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现在我们养鱼有一个瓶颈:水质富营养化、鱼病增多、生产力下降,其实这都跟水质有问题。智能化监控系统可24小时监控养殖水体的温度、溶氧量以及PH值等重要指标,管理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并操纵设备运行状态。
圆形内循环养鱼系统介绍:
1、鱼儿“圈养”在圆形的养殖槽中,所有的排泄物和残饵均随水流集聚在锥形集污区,底排污系统随时将集聚的粪污抽取到岸边的尾水净化塔内。养殖水体始终处于洁净状态。
2、增氧系统随时向养殖槽高压供氧,鱼儿在干净、新鲜、富氧的水体中生活,会胃口大开,因此吃得多、长得快、病害少。
3、尾水净化系统通过物理沉淀、生物过滤、细菌分解等处理程序,将养殖尾水净化后,再回流到池塘中,分离出来的鱼粪废物则成为很好的生物肥料。
4、该系统具有、高产、环保的优点。
日前,《科学养鱼》参加了在福建厦门召开的2016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也在本次展会上设有展台,走近他们的展台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个偌大的循环水流水养鱼模型,走过展台的人都会忍不住停下来驻足观看,不停地问这问那,展商也是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介绍并解答参观者的疑问。忙里偷闲,我们就工业化养鱼中几个比较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淡水养殖技术经理周恩华先生(以下简称周)。过滤器主体放置在池塘净化区域,水生生物种植在浮筏上以净化水体。
还有池塘自身的污染问题,我们现在国家各级研究所都在池塘水质上做文章,为什么?现在我们养鱼有一个瓶颈:水质富营养化、鱼病增多、生产力下降,其实这都跟水质有问题。那么,水质为什么有问题,我认为是饲料的高营养投入,鱼只能消耗饲料的30%~35%,其他的都是作为废弃物排到水体中了,如果用干物质来计算,一吨饲料它的干物质是900千克,一吨鱼的干物质只有20%,也就是说200千克,即一吨饲料中900千克的干物质养了200千克干物质的鱼,相当于700千克的干物质全部废弃在水体中了,沉积在了水底变成厚厚的淤泥,过去正因为如此,一般池塘养了5年以后就要进行池塘修复了,如何修复?1简单的办法是排水、换水、吸污,大量使用微生态制剂改水,种植水生植物吸收营养盐。一边修复、再一边投饲,没完没了。现在就简单了,把鱼圈养在一个小范围内,污染源直接从水中移走再利用,既解决了水体底质污染,又获得了有机肥,化废为宝。现在让我非常欣慰的是主管部门对此很重视,江苏省也专门对此进行了立项。“健身鱼”,每亩平均产量可达5000公斤,是传统养殖方式的4至5倍。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是个巨大的商机。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循环水养鱼设备武汉智慧农研的智慧农研于2025/3/29 15:25:25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uhan.mf1288.com/whzhny-2851889079.html